预防脑中风一定别忽视这个心脏疾病

张大妈今年65岁,有房颤病史,前几天早上,突然发现讲不出话来,右半边身体完全不能动,老伴意识到张大妈可能是中风,赶紧将其送到医院就诊。到达医院时,患者已经出现意识模糊,右侧肢体肌力0级,病情危急,通过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手术结合成功取出血栓。同时考虑到这是由房颤引起的心源性脑中风,如果不积极解决原发疾病,心脏的血栓持续存在,患者特别容易复发中风。因此启动预防中风的抗凝治疗。通过治疗,张大妈言语功能和右侧肢体肌力明显恢复。基本没有留下后遗症。

张大妈的脑中风就是源于心脏的问题——房颤!很多人不清楚这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,还有不少患者会觉得“中风”属于脑部血管问题,“房颤”是心脏问题,这明明是两个不相关的疾病呀!

其实不然,脑中风患者有非常大的比例是由于房颤引起的,据统计,每四位中风患者中就有一个是由于房颤所导致,而且相比于其它脑部原因所引起的中风,房颤所导致的中风,患者病情更加严重,预后更差。因此,预防脑中风就一定不能忽视房颤!那么到底什么是房颤呢?房颤为什么会导致中风?今天就给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!

一、什么是房颤?
人体心脏的正常搏动是这样的:正常的心脏在搏动时,心房会接受到心脏的指挥部——窦房结发放的电信号指令,以60~100次/分的频率规律收缩。通过心脏的这种规律性收缩将血液输送到心室,再由心室将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,为机体提供营养。

房颤发作时是这样的:心脏的“电路”出现了问题,心房各部位无规律地乱发电信号,导致心房各部分的心肌各自为政,杂乱无章的自行收缩,而且毫无规律可言。这就使得心脏失去了有效的收缩,转变成一种颤动状态,表现为心跳完全不规则。

房颤有快室率房颤,心跳可以达到180+次/分,也有慢室率房颤,心跳可慢至30+次/分,但是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,就是心跳很乱,完全没有规律可言,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。

二、房颤为什么会引起中风呢?

由于房颤发作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,这就会导致血液无法有效地泵出,血液就会在心房内瘀滞,这就极易形成血栓。尤其是在心房中有一个特殊的结构——左心耳,这是一个扁长的结构,更加有利于血液的瘀滞。因此,左心耳这个部位很容易形成血栓,当血栓脱落,就会顺着血流到全身各处,最多的就是到大脑,80%的血栓都会流到脑血管。如果血栓堵住脑血管,就会发生脑中风。

因此,房颤的最大危害之一就是会增加脑中风风险。据统计,和非房颤患者相比,房颤患者脑中风的发生风险增高5倍。每4个中风的患者,就有1个是房颤患者,如果房颤管理控制得好,可预防9%的中风。所以,现在心内科很重视对房颤患者的防血栓治疗。

三、房颤都有哪些症状?

房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,有的房颤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,仅在常规体检或其他原因就诊时意外发现。其中大多数患者有心悸、气促、胸闷、乏力、头晕甚至黑蒙等症状。具体的表现如下:

1.心慌心悸:感觉胸口砰砰乱跳,像打鼓一样,像小鹿乱撞的感觉;

2.脉搏:脉搏忽快忽慢,忽轻忽重,完全没有规律;

3.活动时或者用力时感觉胸闷、气短、容易疲劳;

4.经常感觉头昏甚至黑蒙,晕厥;

5.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时,提醒心律不齐。

如果在平时出现以上症状,大家一定要注意,抓紧去医院做心电图检查,尽早识别,有助于房颤的诊疗。

四、如何预防房颤发生?

首先是要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疾病:房颤的发生,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各种疾病所导致的。常见的有:高血压、冠心病心肌缺血、心力衰竭、心脏瓣膜病、先天性心脏病、甲亢等。

因此,房颤的患者首先要积极寻找房颤的病因,并加以针对性的治疗来减少房颤的发生。比如高血压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达标,并且选择有心脏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,冠心病的患者要积极纠正心肌缺血,这些针对病因的治疗都有助于减少房颤的发作。

其次要积极进行生活调理:情绪不稳定、劳累、熬夜、吸烟喝酒、喝浓茶、咖啡等因素都有可能诱发房颤的发作。因此,有房颤的患者要尽量避免上述各种诱发因素,保持一个健康、愉悦的生活状态。

同时要坚持锻炼:研究发现,坚持锻炼能使房颤患者降低30%的中风风险。研究结果显示,与活动量少的患者相比,达到运动标准的房颤患者:死亡率下降45%,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下降22%,中风概率下降了30%。因此,房颤患者有必要进行合适的体育运动(1次运动至少30分钟,每周至少运动5天),在运动中能够提高心肺功能,可以有效地预防房颤的发生,并获得更好的长期预后。 

发布时间:2021-11-19 16:53